|内容源自: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指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提升中医馆服务能力”。与综合性医院相比,乡镇中医馆在文化建设、地理位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不足,但如果找准自身定位,不断做精做强,小医馆也可以有大作为。
乡镇中医馆的建设应融入地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地域医派的发展总是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明清时期,苏州文化兴盛,人文荟萃,有耳熟能详的昆曲、江南丝竹、吴门书画,以及吴门医学。江南丝竹抑扬顿挫的音调、吴门山水画简约自然的风格与吴门医家用药讲究清轻灵动的特色颇为相近。文化的繁荣不仅源于悠久的历史,也根植于今天的实践。当下,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农村地区看病难的现象依旧突出。笔者认为,乡镇中医馆在地理位置上更贴近群众,在硬件设施上也日臻完善,但自身的内涵底蕴亟待加强,乡镇中医馆的建设应做好远期规划和顶层设计,让医馆文化与优秀的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使其成为地区中医药文化宣传的一块重要阵地。
乡镇中医馆的发展应重视师承教育。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中医药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师承教育也在民间开展起来,如王履拜师于朱丹溪,叶天士曾师承王子接。如今,院校教育成为了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但传统的师承教育依旧不容忽视。为做好师承工作,在一些中医传承工作室,老专家长期坐诊、带教,青年中医积极参与临床实践,经过多年的积淀,中医馆的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尽管乡镇中医馆的学术氛围、影响力等不及综合性医院,但地域医派的发展,也需要他们在其中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持之以恒地在乡镇中医馆做好师承教育,弘扬医派特色,如此既能擦亮“地域医派”这块金字招牌,也可以为乡村的振兴发展助添一臂之力。
乡镇中医馆应做好医案整理和经验总结。中医药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文字记录工作。医家在行医过程中,都不忘做好临证医案记录和读书笔记,如吴江名医徐灵胎撰有《医学源流论》《洄溪医案》等,常熟名医缪希雍也有《神农本草经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等代表作,无论是精炼短小的医案医话,还是博观约取的普及专著,都为后学留下了发蒙解惑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方面,乡镇中医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如在诊治过程中采用中医药治疗手段的比例更大,能够记录下更加纯粹的中医临证医案。笔者认为,乡镇中医馆的中医药工作者要养成持之以恒的读书、写作习惯,笔耕不辍地记录日常的所感与所悟,假以时日,定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也可为地域医派的发展增光添彩。
后记:
为中医人找老师,为中医师搭建属于自己的诊所,一直是慈海教育孜孜以求的。这是慈海教育深耕中医药行业多年来不变的初衷和定位,这也是慈海人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而做的努力。未来,慈海教育将更多的把资源和能力整合赋能到中医人的工作中,为中医药发展和中医药人才发展做出自己的历史贡献!